做婚礼司仪的时间并不长,但却一度怀疑婚礼司仪的可创性。每一场婚礼下来,相同的婚礼环节,相似的温馨场景。网络上陈词滥调的主持稿,复制拼贴一番便可一劳永逸,屡试不爽。
曾经也一度的害怕做婚礼司仪。因为这是一对新人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和最幸福的时刻。而在婚礼现场的自己,作为婚礼司仪,我为我即将开始的主持兴奋而紧张,骄傲而自信。但这一切情绪似乎都与婚礼无关。婚礼的幸福和快乐是新人的,而主持的快乐是我自己的。没有被新人的幸福所感染,被婚礼的愉悦所填充。只是按照设计的流程和稿件用自己的本色主持去完成整个仪式。次数多了,才发觉每一场婚礼的主持是机械而没有灵魂的。以至于有时候常常会忘记,自己到底主持过哪几场婚礼。因为每场主持的婚礼都差不多,仿佛是同一流水线上下来产品一样,大同小异,没有新意。
有种悲哀油然而生。因为对于新人,我也是极不情愿去给予他们一个复制品般的婚礼的。虽然挣扎却也不知如何改变。唯有做一天司仪给一个复制的婚礼。
老师提到的在婚礼中,司仪“传道”的概念让我恍然。每一场婚礼的感人和温馨都围绕着一个“情”字——亲情、友情、爱情。而每一对新人的的“情”路和情感故事都是截然不同的, 这也正是每场婚礼最大限度区别于他人婚礼,让新人对这场婚礼拥有自己烙印和专属感的关键。如何在婚礼中去表现、渲染、升华这些“情”,从而让新人及嘉宾在婚礼中产生,从了解到感动再到感悟的情感转变和心灵体验,就是婚礼司仪需要做足功课用心拿捏和掌控的了。
作为司仪,我常说“主持婚礼”,老师却用了个更让我觉得倾心的词儿——“演艺婚礼”。“演艺”比起“主持”似乎更多了几分参与感、艺术感和表现感。虽然司仪并非整场婚礼的主角,但也却是个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在“演艺”这个词的要求下,司仪在台上大到一个动作,一个走位,小到一个眼神、一个语调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,综合考虑现场灯光、场布、道具等一切有利条件并反复琢磨的结果。婚礼的主持工作,在“演艺”这个词的诠释下变得精致而严谨,丰富而生动。
与老师的一席话确实让我对婚礼司仪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,也解决了我在婚庆工作中的诸多困惑。更让我步入社会半年多的我,怀念起“学习”的好来。
从儿时的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、“少壮努力,老大徒悲伤”到后来的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,行成于思,毁于随”与“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”,每一个人生阶段,我都被教育要好好学习。直到真正走出校门了,离开了学校的教育,步入了多元的社会,才发觉“学习”比之前所理解的更为重要。
“壮而学,老而不衰。老而学,死而不朽”。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修行。对于自己所爱好的知识的学习,更会是生活快乐的源泉。无奈自己目前并非是个有足够毅力自学成才的人。我需要老师的教导和指点。除了学知识之外,这更会是人生的一种鞭策和鼓励。
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,我也满载着许多年轻人的通病:浮躁与虚荣、傲慢与偏执,急功近利和好高骛远。这一切或多或少源自于我的少不更事和浅薄。但是我相信学习和经历,会是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最佳途径。
想跟着喜歌老师学习绝非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深思的。对于老师收徒所提出的硬性条件我基本达到,软性要求我也深表理解与赞同。当然有很多的要求例如:至少要在行业中工作10年,尊师重道等等需要时间和行动去考核的条件,还有待我在未来的行动中去证明。但是我相信我会成为老师出色的学生和优秀的徒弟,也希望老师给予我机会去证明。